關於我們
最初開始寫兒童中文起步書,源於最初教孩子中文的時候,發現初學中文的孩子學了一年的中文,會寫會讀一兩百個甚至三百個中文字,可是卻沒有任何「適齡」的中文讀物,那麼會讀、會認、會寫、這幾百個中文字的意義在哪裡?孩子天天「埋首」費力費時練習寫這幾百個「努力認得」的中文字,卻無法「感受」文字的意義,更無法得到「閱讀」帶來的滿足感。
也許你會說,滿街都是漂亮的兒童讀物,怎麼說沒有「適齡」的兒童書呢?的確如此,現在兒童繪本越出越漂亮,繪圖極為吸引,對兒童的藝術欣賞能力,有潛移默化提昇的功能。但是這些繪本,吸引孩子閱讀,這些高質量的繪本,多半是要依賴父母讀給孩子聽的。因為學前班和小學低年級的孩子,沒有累積一定的「字量」,他們基本上是無法自己閱讀的。這些繪本(就是所謂的“橋樑書”),他們的確是孩子過度到沒有繪圖,只有文字的故事書的理想讀物,而且父母讀書給孩子聽真的是很好的活動,既有助親子關係,又有助孩子語文能力的增強。但是這畢竟「不是」孩子在閱讀。
於是,很多父母就開始積極要孩子認字、寫字,寄望他們早點開始自己閱讀,這也成為我開始教學前班和小學一、二年級的重要「職責」所在,也是很多父母在自己孩子XNUMX、XNUMX歲時候的主要「任務」之一。可是,我的教學經驗讓我反思,這種傳統「讀、寫」並進的方式,是不是一個很理想的方式。我不反對孩子學寫字,孩子有沒有更好的學習中文的方法?特別是在海外的中國兒童要學習中文,或者是當地學習雙語的孩子,他們要把時間要分配給兩種語文,這些孩子的「同儕」都只要學簡單的英文書寫,不要花這麼多時間寫「這麼多筆畫的中文字」,他們幼小的心靈裡面可能有無法表達的「不爽」:
為什麼我花這麼多時間寫字,我想去玩啊!!!
這時候我就在想,有沒有比較好的方法,讓孩子愉快地學中文呢?特別是那群學雙語的孩子(類似海外的中國孩子,天天上學,學本地語文,回家還要學中文)。因為如果只學一種語文的孩子,「不爽」的感覺不會出現,因為他跟大家(同儕)都是一樣的,大家都要這麼「苦練」中文字,想抱怨,也沒有對象啊!
這也是造成很多海外父母或者學雙語的孩子,逐漸就放棄學習中文,因為維持這樣「持久的中文學習」不容易的。父母和孩子都很辛苦,還有的是「心苦」,父母一個勁的為孩子好,孩子不領情,覺得沒有再學一個語文的必要,特別是中文,這麼難,因此造成的孩子也「不開心,甚至心存害怕甚至討厭」學習中文;因為語文學習而影響親子關係,多麼的得不償失啊!不論大人還是小孩,我深信「和諧」的人際關係,永遠都是快樂的泉源之一。
因此,我就想寫一些讓孩子快樂學中文的「起步」書,寫出一些小故事,搭配點讀筆,讓他們體會「閱讀」的樂趣,喜歡中文,順便透過「閱讀」認識基本常用漢字,因此創造了這套「閱讀識字」的叢書,透過閱讀階梯式XNUMX本繪本故事書,認識XNUMX個漢字。樂樂叢書作為「引人入室」的引子,奠定了孩子基本閱讀能力,他們能更容易銜接其他繪本,閱讀更多的讀物,並且樂在其中。
我們出版「樂樂聽讀叢書」,重點在透過「閱讀」來識字,我們不反對寫字,但是我們贊成讀、寫分離,先認字,後書寫。此外,要體現「識字」中對字義的理解,不只是會只是把一個單字和它的讀音匹配而已,更重要的是「體會」它的意思,單字識字對實體字而言,輕而易舉,「桌」字,放在實物旁邊或者桌的圖畫旁邊,孩子自然就能明白這個字的字義,但是很多虛字(非實體字),它的意義是靠閱讀來掌握的,而且它的意義理解有個「模糊期」,換言之,字義的理解不是「一步到位」,不要期望孩子讀一次就「徹底」明白它的意思,不要急,多讀幾次,孩子很聰明,肯定“越讀越明白“,只要多閱讀,字詞的真正意思是「反覆在兒童腦中調整」,一直到孩子最終真正的理解它的「義」。這樣才再次體現閱讀在識字方面的重要性,真正意義的識字是把字的「形、音、義」都掌握了,才是真正的識字了。(一般“'字卡“的認字,很多只是把字形和讀音匹配,未必真的瞭解字義),當然實體字字卡就不用擔心,本身字義一目了然,並不需要透過閱讀來完成字義的掌握,不過這個實體單字和其他單字結合的時候,就未必容易掌握它的字義了。例如:花,是實體字,但是花狗,跟花的關係是什麼呢?)
閱讀識字在識字方面體現了它的關鍵性和優越性,我們初、中、高三個等級的完整叢書,以及專門搭配叢書的點讀筆,所展現的必要性就不言而喻了。
姚釹
樂樂聽讀叢書 作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