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 & A 9 粵語、英語、國語的安排


問:遇到一個講廣東話的中國媽媽,她兩個孩子4歲和5歲,孩子的爸爸是澳洲人,所以平常在家都說粵語和英語。孩子一般是對爸爸說英語,對媽媽說中文和粵語(大部分時候是粵語……。她想教他們普通話,卻不知從何開始,網上的建議都是說給孩子看電視,但孩子都說聽不懂,讓媽媽一定換一下)成英文或粵語。想問你的看法嗎? 


A:對著英語是母語的爸爸說英語,對著粵語是母語的媽媽說粵語,是很好的選擇。孩子如果能很好的掌握這兩種語言,已經是相當成功了。

語言是一個人本身的一部分,真實的例子:我的母語是普通話,我跟兒子只說普通話,他6歲時我們移居香港,他很快在學校學會了流利的粵語,有一天我嘗試用粵語跟他說話,他說:「媽媽,你說粵語想你不是我的媽媽了」。


說粵語的媽媽如果想教孩子普通話是可以用的:

父母要做的就是持續不斷奮鬥製造孩子「聽」普通話的機會,這種「持續性和頻率」很重要。因為孩子學得快,忘得也快,只要堅持到11、12歲左右。

 

建議方法:

---》多聽國語的故事是很理想的選擇。現在很多繪本/故事書都在網路上成為「有聲書」讓讀者「聽書」,也有很多童書是搭配點讀筆的,可以鼓勵孩子依照自己的速度,逐字、逐段或逐頁點讀,達到多聽的目的,甚至修改國語的讀音、聲調和語調。

---》看『適齡的』國語電影、動漫、兒童電視節目。一開始可能有點困難,但如果孩子很想看,他們也慢慢接受的,有時他們喜歡一部電影,還會要求看很多遍。當孩子專注於看節目本身時,就是在「自然接收」普通話,效果特別好。不吸引孩子的影片或節目,普通話再好,孩子自然不會看不聽了。

----》聽、唱國語的兒歌和歌曲,也是值得鼓勵的。

----》選擇老師使用國語教學的課外活動,如各種運動課、美勞班、舞蹈課、烹飪課等等。

---》經濟能力許可,假期選擇到台灣、中國旅行,讓孩子在普通話的環境中充分「成長」,是最理想的學習和運用的機會。


以上的建議,無非都是要擴大孩子自然答應(輸入)普通話的機會,開始聽的階段,“不要急著”勉強孩子說普通話。因為孩子如果聽不夠,強迫他們說普通話,容易讓他們產生等他們聽到一定的熟悉程度,水到渠成,在需要的時候,他們不會定期地用普通話來表達自己的。


粵語和國語的比較:

——「聽」的方面:

粵語跟普通話在文法上是非常接近的,所以說普通話的人要聽懂粵語,或者說粵語的人要聽懂普通話,一般而言,只要“持續經常地”聽一段時間,很快就能聽懂的(除非他本人存在)。

----「說」的面向:相對來說不是那麼容易,難在兩者的發音和聲調有很多不同。成人一般掌握起來比較困難了,往往是多少練習都難以達到母語水平,有時說出來的話,聽似流利,但是母語者一聽就感覺“不怎麼”地道了。但是對於孩子們來說,他們就絕對佔優勢了,聽到他們什麼可以正確地說話,完全不會出現成人的困難,這也是為什麼人人皆知,學語言都要奮鬥「童年」學習。


**多語的家庭狀況

有家庭,父母有各自的母語,而且都不是居住地的語言(如英語),如何面對?


父親和母親的母語,不一定相同,但都不是當地語言(例如英語),他們的孩子只要上當地學校,就可以學會當地/英語的語言和文字,通常是不用擔心的,除非孩子有學習障礙。


如果父親和母親的母語不僅不是英語,而且是單一語係不同的語言,就有點複雜了。孩子雖然具備學習父母兩種不同語言的能力,但孩子也是一天24小時,得上學、睡覺等生活必需外面活動的時間,分配在上面兩種語言和文字的學習上,要犧牲一些孩子的寶貝時間。如果爸爸、媽媽堅持用自己的母語跟孩子溝通到11、12歲,孩子是可以保留這些的兩種母語的口語,至於讀和寫方面,就最好不要要求太高,除非家長和孩子都樂在其中,因為讀和寫都需要很多時間閱讀,才能把“讀、寫”也提升到母語水平,這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